二十多年奋战在工程机械装备研发设计岗位一线,带领设计团队潜心钻研、大胆创新,迎接一项项技术挑战,攻克一道道项目难题,以敬业和刻苦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就是中交天和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肖军。
走进中交天和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矗立在道路一侧组装广场上的一台巨型盾构机赫然在目,这是公司成立后生产的第一台产品。七年来,肖军先后负责或参与了40多台套这样的盾构机的总体设计以及刀盘详细方案设计、各类型功率的驱动部研发。他还先后参与了多项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并在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复杂地质条件下水下大断面盾构隧道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中担任重要技术负责人,为我国打破国外超大型全断面隧道掘进机的技术垄断作出了贡献,并因此荣获2014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肖军从事盾构机这种俗称“地龙”的工程机械的设计工作始于2011年。当年,中交天和在常熟建厂,肖军成为公司仅有的几名设计人员之一,着手设计当时国内最大的、刀盘直径达15.03米的盾构机,用于南京扬子江隧道工程。由于技术难度大、设计人员缺乏,肖军带领团队不分昼夜、不分工作日和节假日,全身心地投入设计工作。整整一年,他参与设计的这台盾构机制造完成。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这台盾构机在南京顺利工作,回到常熟后就矗立在中交天和公司的组装广场上——这似乎是一种纪念,也是一种鞭策,它无言地诉说着这些日夜坚守的设计师们背后所付出的智慧和汗水。
作为研发中心开发室“领头雁”,肖军的工作并不止于盾构机设计。他发现盾构机的关键核心是刀盘主驱动的主轴承、减速机、电机、主密封等,公司以往一直向国外盾构机厂商整体采购这些东西。为了摆脱进口依赖,肖军又与团队人员一起潜心研究。2016年初,公司自主开发出6米级软土、复合式的主驱动部,实现了对客户需求的“量身定制”,产品的制造成本大大降低,整台盾构机的制造周期也大大缩短,从而增加了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继2012年公司第一台盾构机在南京扬子江隧道工程成功运转后,去年7月初,肖军的团队又为南京另一条过江通道——和燕路过江通道(南段)工程设计了一台盾构机。此台盾构机与之前第一台盾构机相比虽然结构相同,但是设计难度更大、技术要求更高。运用在南京扬子江隧道工程中的盾构机在换刀时采用的是带压换刀技术,此次采用的是常压刀盘和刀具技术,降低了换刀风险。以往采用带压换刀技术时需要挑选身体素质比较好的技术人员,出仓换刀要求比较高,采用常压换刀技术后,普通技术人员就能进行操作。此外,针对这个新项目的设计,肖军还带领团队进行了其他技术方面的创新,比如采用常压可更换式刀具检测技术,对滚刀进行温度、压力、旋转和磨损检测,从而在刀盘掘进过程中实时监测刀具的状态,为后续换刀提供直接的依据。同时,在第一台盾构机刀盘主驱动采用伸缩技术的基础上,此次设计还创新开发了摆动技术和高耐压密封系统等,保证穿越长江时驱动部的可靠性,增强耐压能力。
目前,这台今年5月份将运用于南京和燕路过江通道 (南段)工程的盾构机已经开始了主机结构和驱动部的制造,完成后将进入装备、组装、调试等阶段。在筹备这台盾构机的生产之余,肖军还在忙着进行即将用于杭州市下沙路与12号路提升改造工程、艮山东路过江隧道工程以及北京市东六环改造项目的盾构机方案设计,加班、开会、出差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肖军工作繁忙,经常要出差,他妻子是做销售工作的,出差也是常事。以前两人同时出差儿子不得不借住到亲戚家,现在为了照顾孩子,两人达成一致,轮流出差。正是因为这种舍小家为大家忘我付出的精神,2012年肖军获评中国交建优秀员工。
2016年是中交天和的关键之年,项目多、任务重、人员少,肖军更是任劳任怨,一月无休成了常态,不分昼夜地加班,进行技术方案讨论与设备调试,每天平均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至今,这种工作模式已成为肖军的一种习惯,周末或者放假不需到公司也会在家里处理工作,回家、出差都会随身携带笔记本电脑,这种以身作则的风范得到了同仁们的赞誉。“遇到任何问题他都喜欢钻研,自己反复研究,还会带领大家一起进行分析。他总是第一个发现,也是思考得最深的人,他的敬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的作风带领我们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取得了行业内的领先成绩。”同事梅万永说。
如今,中交天和盾构机的研发和设计渐趋成熟,大型盾构机的主体设计周期从1年缩短到3个月,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肖军这位“领头雁”的带领下,公司设计团队不断壮大,从最初的20多人发展到了现在的100多人。这支队伍作风过硬、研发精良,为中交天和的持续创新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新动能。